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党建先锋

开云官方-协作共促全球航运可持续发展

发布时间:2025-10-31 01:12:14  浏览:

  kaiyun10月19日至21日,以“协作共促全球航运可持续发展”为主题的2025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在上海举行。本届论坛包括开幕式暨国际绿色航运主论坛,“国际海运论坛”和“国际航空论坛”,以及海上交通安全、数字与智能、司法与仲裁、金融与保险4个分论坛,并同期举行10余个特色活动。论坛期间,与会嘉宾畅所欲言、集思广益,为全球航运安全、绿色、低碳、智慧与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宝贵的智慧与力量。

  当前,加快航运智慧绿色转型,共筑航运业开放合作、健康发展的生态,已成为行业共识。作为本届论坛的核心主线,“绿色”再次成为热门关键词,其中国际绿色航运走廊建设备受关注。

  论坛期间,一系列绿色走廊建设计划相继公布,包括:共建“上海港—巴塞罗那港数字绿色滚装航运走廊”、共建“上海港—安特卫普布鲁日港绿色滚装航运走廊”、共建“青岛港—汉堡港绿色航运走廊”、共建“青岛港—威廉港绿色航运走廊”以及共建“宁波舟山港—HAROPA港口联盟绿色航运走廊”。5条新建绿色航运走廊的发布,标志着以上海港、山东港口青岛港、宁波舟山港等中国主要港口为枢纽的全球绿色航运网络正加速编织。

  “绿色航运走廊不仅是两个港口的事,而且要航运全产业链参与,挑战很大。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恰好是一个将航运业上下游都聚在一起的论坛,它促成了我们与上海港,以及船公司等相关方共同合作。”安特卫普布鲁日港务局副总裁卢克·阿诺特斯表示。

  据介绍,我国海运连接度已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,与我国签署双、多边海运协定的国家及地区已达到70个。业界普遍认为,推动绿色航运走廊的建设,是加速全球航运业脱碳进程的“试验田”和“催化剂”。

  航运业绿色化、智能化转型,不是选择题,而是必答题。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、副部长付绪银在论坛上指出:“国际社会应该凝聚最大共识,共同落实国际海事组织温室气体减排战略。我们将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,扩大低碳燃料的规模化供给,完善港口新能源加注供应体系,加快充换电站、加注站等新能源、清洁能源供应设施建设,打造更多零碳港口。”

  如今,上海正加快绿色航运转型——上海港LNG加注能力持续上升,甲醇实现了常态化加注,上海港已成为全球少数几个同时具备LNG和甲醇船到船加注能力的港口之一;洋山港实现国内首船国产绿色甲醇燃料的接卸、储存及加注全流程作业;上海国际航运碳足迹标识协会成立,是我国首个专注于国际航运可持续燃料认证体系建设的法定实体。

  “绿色转型已成为航运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,也是航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。”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党组、董事长万敏介绍,“中远海运不仅聚焦新能源船舶的研制、建造、使用,也关注绿色燃料全链条布局。2024年我们订造和新增运力中,新能源、清洁能源动力船舶占比超1/3。我们希望未来加强与上海港、新加坡港、鹿特丹港等国内外港口的创新合作,共同打造更多绿色航运走廊、绿色航运枢纽、绿色燃料加注中心。”

  10月20日,由交通运输部海事局、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共同主办,上海海事局、东海救助局联合承办的2025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“海上交通安全”论坛在上海举行。论坛紧密结合当前国际航运业发展新形势和新变化,为业界探析行业热点、研讨海事政策、提升救捞能力、促进海上搜救合作和分享经验成果搭建交流平台,携手共建海上交通大安全格局。

  “海上交通安全,事关国家发展大局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,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。”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为人表示,航运安全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,海事和救助打捞队伍始终是保障海上物流供应链畅通的坚强后盾。

  据了解,当前全国统一运行智慧海事监管系统,“海事通”APP注册用户突破100万,我国境内船员电子证照应用实现“全覆盖”,在天津、长江口、珠江口等三大关键水域基本建成沿海智慧航海保障示范区,为航经中国水域的船舶提供更加安全、便捷的服务。

 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党组、副局长徐伟在致辞中指出,“中国海事始终以守护水上交通安全为使命,面对全球航运绿色低碳与智能化的深刻变革,将积极参与国际海事治理,以创新驱动引领航运现代化发展,携手各方共创安全、绿色、智能的航运新未来。”

  如今,以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,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重塑航运业态。“救捞行业是高度技术集成的应用型行业,将新技术融合应用到救捞行业,对推动传统搜救方式优化升级、提升海上应急保障效能、安全高效执行救捞任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”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局长王雷认为。

  据王雷介绍,近年来,为革新海上搜救模式、提升搜寻效率,相关部门积极推进智能搜救装备研发开云官方,重点开展无人机、无人潜航器等新型装备的海上搜救应用研究,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。这种“绿”与“智”的深度融合,不仅为海上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,更为构建可持续、高韧性的全球航运体系开辟了广阔前景。

  安全是新技术应用的基本前提,是规避创新风险的核心屏障,是塑造企业声誉和市场信任的关键要素。在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、中国科协决策咨询首席专家徐祖远看来,要坚守安全为基,为航运转型构建可持续发展新基石。为此,他建议,以科学系统的思维强化风险识别和前瞻性管控,在国际合作建安全标准体系,完善法规机制,推动技术共享与人才培养,为全球航运绿色、智能、安全转型提供坚实支撑。

  当科技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,向数字化与智能化方向转型是航运发展的必然趋势,逐渐成为助推航运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引擎。

  上海全力推进全球领先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,“科创”二字十分重要,具有引领全局和基础支撑的双重作用。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叶兴指出,“新修订的《上海市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》出台,为进一步加快推进航运科技创新提供了法治保障,上海将抓住行业变革和规则调整契机,深度融入全球航运治理体系。”

  论坛上,中国工程院院士严新平以“数智技术赋能航运的思考”为题,分享他在航运业数智化发展方面的探索。他从“数字化进展”“智能化进展”“数智化转型相关项目”“企业探索”及其研究团队的实践等方面,对数智技术赋能航运发展进行回顾,并就数智技术赋能航运做出展望,通过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来构建“可计算、可预测、可决策”的航运新范式。

  站在新一轮产业技术的巨大浪潮中,航运业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挑战。交通运输部水运局二级巡视员高海云认为,推动航运业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发展,一要加快构建“感知全覆盖、数据全贯通、业务全协同”的航运数字基础设施体系,建强数字底座;二要积极推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航运业赋能,统筹推进智慧港口、智慧航道、智能船舶发展,增强科技赋能;三要深化国内国际市场的战略协同,织密“数智航运”合作网络,全面提升航运市场效率效益效能。

  当前,我国在智慧港口、智慧航道、智能船舶、智能航保、智能航运服务领域涌现了一批突出的成果。

  中国船级社副总裁江亚峰表示,中国船级社正开展多方面创新实践:建立健全数字化智能化相关规范体系,发布相关指南并应用于实际船舶;推进智能系统安全应用,构建验证能力;构建数智化解决方案,研发检验平台、智能知识库等;推动行业数据共享,打造“船舶行业数字空间”;深度参与国际海事事务,在国际海事组织和国际船级社协会中积极贡献技术成果。

  据上海国际港务(集团)党委、总裁宋晓东介绍,作为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最大港口的运营商,上港集团始终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核心战略,致力于成为科技创新的先行者和产业升级的推动者,已成功为全球港口的智能化提供了可复制的“中国方案”,为港口的连续稳定作业提供了坚实保障,为破解超大型港口集疏运瓶颈提供了解决方案。

  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已连续第五年在上海成功举办。过去五年间,这一论坛不仅成为全球航运业共话发展的重要平台,更见证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加速升级。随着新一届论坛落幕,多项航运国际合作项目在上海达成共识,汇聚全球智慧与资源,通过深度对话与务实合作,共同应对行业挑战,携手推动全球航运业迈向更加稳健、绿色、智慧的可持续发展新阶段。